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法国的译介
作者:胡娴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屈原》  法国  郭沫若  历史剧 
描述: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国际影响力。其作品也纷纷被翻译成法语,在法国流传。本文拟分析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法国的译介,这不仅可以丰富郭沫若文学作品在异域的译介研究,同时进一步探索《屈原》这部作品在法国被译介的深层因素。
游国恩的屈原研究及学术史意义
作者:李金善 赵然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屈原》  屈原思想  游国恩  屈原形象 
描述: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怎不令人神志惶惶——南后的咏叹调(歌剧《屈原》选曲)
作者:韩伟 施光南 史志有  来源:当代音乐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屈原》  tempo  南后 
描述:怎不令人神志惶惶——南后的咏叹调(歌剧《屈原》选曲)
千载有余音:傅抱石壬午《屈原》图研究
作者:宿峰  来源:美术大观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屈原》  忠愤忧国  傅抱石 
描述:傅抱石在壬午年(1942)创作的《屈原》图是他所创作的"屈原"题材较早的一幅。本文探讨傅抱石的《屈原》图产生的历史情境,分析其创作的缘由。
抗战语境下的戏剧与政治——重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作者:李扬 高月娟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屈原》  中国现代戏剧  郭沫若 
描述: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的戏剧演出开始表现出明确的政治倾向性,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公演成功地引爆了国共之间在文艺领导权上的对立和冲突,把文艺领域的斗争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围绕《屈原》的创作、发表、演出、宣传、论争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在中共南方局的策划、指导之下进行的,戏剧成为政治的工具与武器之一。
《屈原》中“可表演性”的英译研究
作者:解晶晶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屈原》  戏剧翻译  可表演性 
描述: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戏剧一直是各国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翻译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然而,在其他翻译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戏剧翻译研究却成为了复杂而又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戏剧文本的二重属性。对戏剧文本进行翻译时,不仅涉及书面文本由原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语际翻译,还要考虑语
郭沫若史剧《屈原》文本变迁研究
作者:胡阳君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屈原》  文本变迁  版本  史剧 
描述:五幕史剧《屈原》一九四二年一月在《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初刊到一九五七年三月《沫若文集》定版,历经十五年,产生了众多文本变迁的版本。由于史剧《屈原》具有的浓厚政治意味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并对以后的中国话剧史和现当代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出现了对史剧《屈原》的多方面研究,主要包括现实与历史之关系研究、
歌剧《屈原》中“婵娟”的角色审美及其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
作者:支慧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屈原》  婵娟  角色审美  演唱处理 
描述:《屈原》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的绝笔之作,是他耗尽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大型歌剧作品。该剧用满腔热情和创新性的作曲技法展现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事迹,讴歌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感、不畏强权的坚毅品格以及追求真理的不屈精神。其中女主人公婵娟是剧中除屈原之外最重要的正面人物,也是本文关注的对象。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创作、演出以及在日本的流变
作者:权五明  来源:四川大学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风格  《屈原》  郭沫若  历史剧 
描述:郭沫若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剧作家,如同他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样,在国内外是久享盛誉的。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因此,只是孤立地研究郭沫若历史剧在中国国内的影响是不够的,还应当把他的作品放到世界范围内研究,特别是他生活了二十余年的日本,郭沫若的作品被介绍到日本绝不是偶
《屈原》剧的症候式阅读
作者:侯桂新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屈原》  戏剧冲突  失事求似  南后  历史剧 
描述:郭沫若剧作《屈原》在创作过程与史实运用方面存在几点症候:其一,写作依赖灵感,写作速度惊人,使得剧本并不完善,历经多次大幅度修改;其二,作者人为制造戏剧冲突,主要矛盾冲突脱离历史事实,并损害到剧作的艺术审美效果;其三,作者对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南后的形象塑造态度暧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症候,与作家对“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