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屈原之死
作者:苏菡玲  来源:南阳晚报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傍晚,汨罗江边,残阳如血,凉风阵阵。一个瘦高的老人在河畔边走边念念有词,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个头戴斗笠的渔夫走上前来问道,阁下不是三闾大夫吗?何故至此?古典文学里渔夫大多是世外高人,《庄子.杂篇》里面有个渔夫就把教育家孔子美美地教育了一番。那天孔子心情不错坐在杏树下喝茶弹琴
毛泽东如何阅读《西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农民报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从政治的视角去阅读这部小说,不能不说是毛泽东阅读《西游记》的一大特点。从政治的视角读《西游记》毛泽东读《西游记》,和读我国其他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一样,开始是当故事读的,后来就联系我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的实际,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阅
乡愁、复古和唯美主义——评刘舰平的诗歌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刘舰平的旧体诗集《高山流水》线装竖字,散发着一种古典的气息,而诗集的内容,其实就是当代唐诗。刘舰平如裱画师精通画幅一样,娴熟驾驭汉语七绝的美和五言的自由。他在手机上一字一句地悉心创作,重现了古典文学永恒的结构美。古诗盛行时代的平静从容,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诗人的灵魂深处,却依旧沉淀着往昔的忧愁。由
唐万年县“长乐乡”相关历史地理问题补正
作者:杨维娟  来源:文博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范围  里(村)  唐万年县  长乐乡  位置 
描述:唐京兆府万年县所辖乡里(村)的分布情况,有众多的学者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集中在乡里的数量和名称的确认。本文依据墓志记载和墓葬发掘地点对长安城东的长乐乡进行探讨,并确认其位置和范围,以及部分里(村)的位置,补充之前的不足。
远山近水皆有意片草瓣花总关情——浅析记叙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
作者:陈敏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渲染气氛  记叙文写作  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  景物描写  写作教学  感染力  烘托 
描述: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还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提高文章感染力呢?
国学书院典藏 楚辞 青少版
作者: 战国 屈原  来源: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战国时代  楚辞  中国  古典诗歌  诗集  注释 
描述:先秦时期的语言、风俗与后世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造成了现今难读难懂的情况。《楚辞》的编者对原文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力求博采众说,时出己见,务必以简明易懂为宗旨。本书译文力求“以诗译诗”,即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使用格律体或瑶曲体,尽量反映原作的情调、节奏和韵律,使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早期中国古典文学的经
毛泽东的读书之道
作者:孙东升 马京波  来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读书方法  毛泽东(1893  1976) 
描述:毛泽东作为当世奇才,与他的博览群书分不开。了解毛泽东的读书经历,会更深刻地了解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知识的丰富。本书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介绍毛泽东读书生活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分四章,全面介绍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史学、古典文学等方面的读书情况。本书作者在大量掌握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材料的基
毛泽东的屈贾情与汉寿恋
作者:张应荣 周蝶飞 张巍  来源:湘潮(下半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贾生  湖南一师  战国时期  长沙傅  苞茅  灵氛  治安策  屈贾  罗章龙  美政 
描述:过重大影响。一、毛泽东终生酷爱屈原和贾谊的作品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在欣赏中国古典文学时,不断地圈点,抄录
毛泽东善于古事新解
作者:王树人  来源:党史纵览 年份:201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龙马  中国农民问题  夏侯渊  三国演义  《论十大关系》  文学素养  林冲  柴进  农民运动讲习所  孟晓云 
描述: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喜欢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终生保持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不但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在讲话时还善于"古事新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屈原代表作《离骚》创作于湖南汨罗江畔
作者:盛运昌  来源:2009第五届海峡两岸端午龙舟文化论坛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的叙事抒情长诗,楚国流行的抒情长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离骚》的内容、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获得很大的成就,但对《离骚》的写作地点与作品年代一直不能定论,有损对《离骚》作品理解的完整性。一千年来,《离骚》爱好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多次研究讨论,得出如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