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链接2:屈原
作者:鲍鹏山  年份:2016 期刊名称:湘潮(理论版)
描述:屈原的作品,被称为“楚辞”。何为“楚辞”,我用一句话来说,楚辞即是——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在吸收楚国民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楚国地方语言色彩的新体诗。 “楚国诗人”“楚国民歌”“楚国地方语言色彩”,说明了“楚辞”中的“楚”字,而“新体诗”,则说明了此“辞”并非《诗经》式的旧体诗,它不再是
屈原,无路可走(节选)
作者:鲍鹏山  年份:2015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 关键词:屈子 九歌 立身行事 中国历史 历史人物 尘沙 历史事件 壅君 无路可走 至善至美 
描述:我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这两点他都不突出。如果没有他精彩绝艳的楚辞,他极可能淹没在历史的尘沙之中,连同他的痛苦、不幸与委屈。唯独屈子,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冷酷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
屈原,无路可走(节选)
作者:鲍鹏山  年份:2015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关键词:屈子 九歌 立身行事 中国历史 历史人物 尘沙 历史事件 壅君 无路可走 至善至美 
描述:我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这两点他都不突出。如果没有他精彩绝艳的楚辞,他极可能淹没在历史的尘沙之中,连同他的痛苦、不幸与委屈。唯独屈子,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冷酷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
屈原精神在民众中地位的重要实证研究——评龚红林《屈原庙史料通考》
作者:鲁涛  年份:2016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描述:屈原精神在民众中地位的重要实证研究——评龚红林《屈原庙史料通考》
佛禅语境中齐己“十势”内涵探析
作者:魏学宝  年份:2011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关键词:齐己 “十势” 佛禅语境 禅宗 
描述:"体势"是中晚唐诗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齐己《风骚旨格》所列的"十势"是这一范畴非常重要的具体阐发。由于齐己对这"十势"名目缺乏类似王昌龄《诗格》中"十七势"的具体解释,并且所举诗例只有一个,并有部分不见于《全唐诗》,因此"十势"的具体内涵显得非常模糊。"十势"的名目诸如"狮子返掷"非常明显来自于禅宗
哀民生之多艰——谈屈原民本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作者:高青  年份:2016 期刊名称:湘潮(下半月) 关键词:干部素质 香草美人 人民群众 诗歌作品 举贤授能 世卿世禄 国家观念 《天问》 明于治乱 美政 
描述:民本思想是屈原“美政”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在屈原的著作里,人民的疾苦,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题。民本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一根红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对比来看屈原与毛泽东的民本思想
论元代散曲对屈原的否定及其多层次原因
作者:高邢生  年份:2015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元代散曲 原因 屈原 否定 
描述:屈原的人格形象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多是赞美的,但到了元代散曲家那里,屈原积极入世的美政理想和失败后沉江的抗争却成了否定和嘲讽的对象。造成这种特殊文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特殊社会历史时期文人隐逸心态的因素,也有蒙汉文化交融下的英雄崇拜情结的因素,还存在着诗、词、曲文体分工的因素。
论“士不遇赋”中士人心态的转变——以屈原、董仲舒和陶渊明为例
作者:高诗亚  年份:2016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士不遇赋》 《离骚》 《感士不遇赋》 士人心态 陶渊明 董仲舒 屈原 
描述:“士不遇”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而又普遍的主题,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了可观的士不遇赋。从屈原的《离骚》到汉代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以及晋时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士不遇”成为辞赋创作的滥觞。这些流传千古的赋篇,不仅展示了特定时代下士人们真实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从屈原到陶渊明各个阶
吊屈原
作者:高朝先  年份:2016 期刊名称:中华诗词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 诗词 诗集 
描述:端午江流尽汨罗,庭前有水亦哀波。 浪无龙楫犹闻桨,风动椒兰独听歌。
怎样理解屈原的“自沉”?
作者:高天友  年份:2014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关键词:反抗 世俗 屈原 沉醉 《渔父》 学生讨论 自沉 
描述:《渔父》教学快结束时,学生讨论“怎样理解屈原的白沉”.有学生说“屈原的死是有价值的.他是用死去唤醒沉醉的人”:有的说“屈原的死是对世俗的不满.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